Adv Sci︱吴再生团队开发出一种内置适体储备池具有核酸酶抗性可用于癌症精准治疗的3D级联组装DNA纳米团簇
责编︱方以一,王思珍
编辑︱杨彬薇
化疗药物作为主要抗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1]。然而,临床上传统的化疗药物缺乏肿瘤靶向能力,会导致对健康组织的严重损害[2]。为了缓解全身毒性,传统的抗癌药物需要将药物剂量减少到低于给正常细胞带来副作用的水平,直接导致对肿瘤区域的药剂量不足,从而影响其固有的治疗效果[3]。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用于肿瘤化疗的特异性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系统。DNA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大分子,具有高水溶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修饰性和药物装载等特性,功能核酸(核酸适体)还具有细胞靶向性能力,能与抗体相媲美。为了获得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核酸适体通常需要化学修饰以抵抗核酸酶的降解。然而化学修饰会带来安全隐患,治疗效果依然不尽人意。安全隐患和化疗效果不足成为DNA纳米结构药物载体在临床试验阶段失败的两个主要限制。而刚性和致密的DNA纳米结构对核酸酶降解的抵抗力增强,可以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搜寻并聚集在癌变部位。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生物相容性、高药物负载量、抗降解能力好、能防止意外药物泄漏而增强体内肿瘤积累的多功能候选药物传递载体迫在眉睫[4]。
2022年10月,福州大学吴再生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IF = 17.521)在线发表了题为“Outward Movement of Targeting Ligands from a Built-In Reserve Pool in Nuclease-Resistant 3D Hierarchical DNA Nanocluster for in Vivo High-Precision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主要构建了一个适体嵌入的3D DNA纳米团簇结构(Apt-eNC)来作为癌症靶向药物传递的智能载体。具体来说,Apt-eNC被设计为在其内部腔中有一个内置的适体储备池,当表面适体被降解时,储备池中的适体可以向外移动以提供补偿,从而在体内保持优异的肿瘤靶向性能。与传统的药物载体相比,Apt-eNC显示出115倍的细胞靶向增强和至少60倍的肿瘤积累能力。此外,一个Apt-eNC分子可容纳5670个化疗药物分子,具有超高的药物装载量。因此,当系统用于荷瘤小鼠模型治疗时,装载药物的Apt-eNC智能载体显示出了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而无全身毒性的效果,为癌症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备选策略。
在该研究中,作者首先构建了一个 sgc8 核酸适体嵌入的DNA纳米团簇(sgc8-eNC),该材料由三维交联的DNA四面体组装而成(图1a)。sgc8-eNC内腔和团簇表面有丰富的核酸适体,形成表面散布的适体和内置的适体储备池,从而在识别特定靶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表面散布的适体在复杂生物环境中被降解时,内部储备池中的适体可以向外迁移,为降解导致适体的损失提供补偿,从而保持较高的肿瘤细胞靶向能力(图1b,左半部分)。相比之下,适体只散布在材料表面的传统DNA纳米团簇(sgc8-sNC),表面适体降解后不会发生适体补偿从而失去识别能力、无法特异性靶向目标细胞(图1b,右半部分)。一旦sgc8-eNC被注射到肿瘤小鼠模型中,它可以持续保持其目标识别能力和结构完整性,即使在血液中循环也不影响固有的肿瘤积累特性,因而大幅增加了克服各种生理障碍的机会,如酶降解、肾脏排泄快速消除和健康细胞脱靶摄取,最终达到预期的治疗部位(图1c)。与sgc8-sNC材料相比,sgc8-eNC的靶向识别能力在细胞水平显示出两个数量级的增强效果,肿瘤积累在活体层次达到了60倍的增强作用。
图1. 用于靶向药物传递的3D sgc8适体嵌入的三维DNA纳米团簇(sgc8-eNC)的分层自组装示意图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首先,作者探究了sgc8-eNC是否能特异性地区分靶细胞和非靶细胞(图2)。将细胞与不同的材料进行共孵育处理,相应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成像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细胞中,Lib、NC和Lib-eNC组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荧光信号;相比之下,sgc8、sgc8-sNC和sgc8-eNC在CEM和HeLa(靶细胞)中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而在Ramos细胞(非靶细胞)中没有出现荧光信号,这说明sgc8-eNC材料能够特异性识别靶细胞。此外,如果使用适体预先封闭细胞表面的靶标蛋白,其荧光信号也基本不出现,表明sgc8-eNC的细胞内化是由细胞表面蛋白受体介导的,靶向适体可以引导纳米结构组装体向靶细胞特异性内化。
图2. sgc8-eNC材料对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研究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紧接着,为了证明适体能从内置储备池向外表面移动,在剥离表面杂交适体后,作者将产生的F-sgc8-eNC在工作缓冲液中培养不同时间(0、1、2、4和6 h)来让适体有时间向外转移,之后再与细胞孵育来评价细胞内化效率(图3a)。结果显示完整的F-sgc8-eNC使靶细胞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当用Ce-sgc8处理sgc8-eNC并立即与靶细胞孵育时,荧光信号确实严重受损(0 h),证明sgc8适体从sgc8-eNC表面脱落,基本上丧失了细胞内化能力。然而,当将sgc8-eNC-i预孵育不同时间段后再与细胞孵育,检测到的荧光信号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sgc8-eNC-i的摄取率逐渐恢复(图3b)。进一步的荧光定量测量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培养6 h后,sgc8-eNC-i内化到靶细胞中的量是sgc8-sNC-i的115倍(图3c)。这些实验数据表明,当表面杂交的适体消耗时,内置储备池中的适体确实可以向外转移而补充,从而增强体内应用时所必须的抗降解能力,使sgc8-eNC成为高精度癌症靶向治疗的潜在药物传递载体。
图3. sgc8-eNC材料中内置储备池中的适体内部向材料外部移动的研究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为了评估化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和精准抗癌治疗效果,作者进一步研究了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材料(Dox-Cy5-sgc8-eNC)在靶细胞和非靶细胞中的细胞内化效率。如图4所示,(I)组结果表明游离阿霉素会无区分地穿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细胞内部;(II-III)组中非靶细胞(Ramos和L02)没有观察到明显荧光,而靶细胞(CEM和HeLa)显示材料的Cy5荧光和药物Dox的红色荧光(图4a-b)。接着使用无标记适体对细胞进行预处理,所有细胞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图4c),说明Dox-Cy5-sgc8-eNC进入细胞是一个特定的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化过程,膜受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结果表明,sgc8-eNC具有理想的细胞特异性药物递送能力,为精准靶向的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很有潜力的药物纳米载体。
图4. 负载抗癌药物的sgc8-eNC材料特异性细胞内化研究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由于sgc8-eNC纳米载体具有大载药量和高特异性肿瘤细胞识别能力,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其在荷瘤小鼠中的肿瘤靶向和体内生物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y5-sgc8-eNC纳米材料可以在肿瘤部位有效聚集,并在给药后4h达到最高值。即使在8小时,在肿瘤部位仍可观察到相当数量的Cy5-sgc8-eNC(图5a)。同时与Cy5-NC和Cy5-sgc8-sNC相比,Cy5-sgc8-eNC在肿瘤组织中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强,而在肝脏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图5b-c)。另外,对于Dox-Cy5-sgc8-eNC,也在肿瘤部位观察到很强的材料荧光和药物荧光,且Dox-sgc8-eNC组的药物荧光信号分别是Dox-sgc8-sNC和Dox-NC组的1.4倍和6.8倍(图5d-e)。以上结果均说明sgc8-eNC材料不仅在肿瘤中有理想的积累效果,而且具有足够的内切酶抵抗能力,可以有效地将Dox药物转运到肿瘤部位,从而适合于在体高效地将药物递送到肿瘤部位。
图5. 负载抗癌药物的sgc8-eNC材料在荷瘤小鼠体内的靶向性和生物分布研究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最后,作者探讨了Dox-sgc8-eNC材料对于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可以发现在使用加载药物的材料治疗后,肿瘤生长速率受到抑制,肿瘤体积按照Free Dox > Dox-NC > Dox-sgc8-sNC > Dox-sgc8-eNC的顺序下降(图6a-b)。Dox-sgc8-eNC组在整个18天的治疗过程中未检测到明显的肿瘤生长,肿瘤体积比生理盐水组小8.7倍,比Dox-sgc8-sNC组小2.6倍(图6c)。肿瘤抑制实验表明sgc8-eNC材料可以递送抗癌药物至肿瘤位点并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这应该归因于其固有的特征,即在小鼠血液循环过程中sgc8分子可以从内部储备池中向外移动来维持材料的持久的肿瘤靶向能力。此外,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Dox-sgc8-eNC材料对生物体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图6d)。
图6. 负载抗癌药物的sgc8-eNC材料在荷瘤小鼠体内的靶向性和生物分布研究
(图源:Wang W, et al., Adv Sci, 202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203698
通讯作者:吴再生
(照片提供自:吴再生团队)
吴再生,分析化学博士,福州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现任福州大学肿瘤转移预警与预防研究所所长。在功能核酸探针、核酸纳米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及细胞内关键生物分子原位成像和癌症的诊断与靶向治疗等领域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其中,Nat Commun、J Am Chem Soc与Angew Chem Int Ed等影响因子IF>10的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级或其它级别项目10多项;是重大研究计划与重点项目等5项国家自科子课题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实质性参与973计划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培养或联合培养高校科研骨干教师、博士后、硕博研究生等80多名,其中部分晋升教授、博导,并入选国家级或省级人才计划。
【1】Mol Ther︱刘芝华团队揭示肿瘤细胞c-MYC转录激活及凋亡抵抗的新机制
【2】Redox Biol︱于文会/姜晓文团队发现番茄红素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系统减缓马兜铃酸肾病
【3】Nat Commun︱Philipp Kapranov团队揭示哺乳动物AP位点基因组分布模式
【4】NAR︱徐书华/张国庆/樊少华团队合作发布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和计算分析平台PGG.SV
【5】Cell Death Dis︱吴旻团队揭示乳腺癌中KDM5C稳定性及增强子重编程的调控机制
【6】Cancer Sci|范昌发/王佑春/谢良志团队报道hKDR人源化小鼠模型及抗血管生成药效评价
【7】PLOS Pathog|郭斐/梁臣/王健伟团队研究成果揭示宿主限制因子SERINC5抑制流感病毒新机制
【8】Nat Commun|李鹏团队发现靶向PD-L1的CSR提升CAR-T细胞疗效的分子机制
【9】Nat Genet︱郭国骥/韩晓平团队发表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基因组解读系统Nvwa,并揭示细胞命运决定的共性规律
【10】J Transl Med︱韩新巍团队研究发现CalliSpheres®载利多卡因微球可用于有效控制栓塞后疼痛并发症的发生
讲座/会议/研讨会等【1】Immune Zoom Seminar︱B细胞在免疫和神经系统中的筛选(徐和平教授)【2】Immune Zoom Seminar︱抗病原和抗肿瘤免疫中的转录调控(UCSD,Ananda Goldrath教授)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研讨会(10月29-30日 腾讯在线会议)【2】宏基因组与代谢组/脂质组学R软件数据可视化研讨会(10月29日 腾讯在线会议)【3】基因编辑技术全览、解析及其在临床与动物模型等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10月22-23日 腾讯在线会议)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在线办公)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C. Ouyang, S. Zhang, C. Xue, X. Yu, H. Xu, Z. Wang, Y. Lu, Z.-S. Wu,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265.
[2] A. P. Blum, J. K. Kammeyer, A. M. Rush, C. E. Callmann, M. E. Hahn, N. C. Gianneschi, J. Am. Chem. Soc. 2015, 137, 2140.
[3] J. A. MacKay, M. Chen, J. R. McDaniel, W. Liu, A. J. Simnick, A. Chilkoti, Nat. Mater. 2009, 8, 993.
[4] J. Li, H. Pei, B. Zhu, L. Liang, M. Wei, Y. He, N. Chen, D. Li, Q. Huang, C. Fan, ACS Nano 2011, 5, 8783.
本文完